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如此父母。如此下一代

小B之不過一歲半有多,但我們已經要面對爭學校的壓力了。耳邊不時傳來報幼稚園的聲音。

以前,爭先霸位(一般美其名為升學)壓力大多出現在升小學或者中學階段。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好多父母在小孩還不會坐穩的時候已經替他們寄信到名校表明心跡。有些家長更早在孩子出生前,已把信寄出。說到底,就是怕爭不到名校的入場卷。所以,有人會甘心每月付出數千元給小孩參加名校辦的playgroup,趁早佔位。

還沒想得太清楚,只覺得,這現象充分反映普遍better-off的家長對教育制度極度的恐懼/盡失信心(沒錢送兒女到名校的,只好望天打掛罷了)。

試試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不是正是鼓勵爭先和精英嗎﹖政府不是經常提醒我們要不斷爭值,以應付挑戰嗎﹖在職唸書就等於進修等於add value等於增加自身的市場競爭資本嗎﹖這跟我們對小孩教育的期望不是不謀而合嗎﹖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這話如是看也真沒錯。我覺得,我們好像在摧毀下一代,把這種商業社會主流意識的緊箍咒帶到他們的頭上。他們的金剛棒在哪﹖

這樣的成人社會會有甚麼樣的下一代﹖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十八年。一剎

之一
一首國歌的兩種態度


從前聽到國歌,覺得與那裏很近
感到那裡的呼吸與聲音
十八年前。

還記得當年
敬愛的普通話老師用現在幾近消失的口音
有尊嚴地
在課堂上教我們唱這首歌

十八年,就像昨天

好多人說
每聽到
都會肅然起敬 好感動
如今

畫面
每天播着 叫人認同國族、共融……

但我聽到見到的卻是

虛偽、空洞、排斥
欲蓋(彌彰﹖)、二元/對立、大話(語)
同質化、唯利是圖、消費消費再消費等於自由等於越越多選擇……

還是那首歌,
原來變的是我們的心
變的還有跟我們的一樣面孔的管治機器

原來一首歌
只有一種讀法……﹖﹗

延伸閱讀:

維基《心繫家國》
國民教育專責小組(公民教育委員會轄下,負責推動愛國教育)



之二
母親及母親

十八年前的今天我切實的感我們之間的鴻溝。我跟你說,一個學姊的男朋友當時就在廣場,他目睹北京學友就此慘死。你說那裡沒有死人,坦克只是用來驅趕人群,「國家」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說真的,我真的恨了你好多年:為甚麼你那麼愚昧,竟然不相信你的眼睛和你的兒女呢﹖我知道這樣說很不孝,但你可知道我那道怒火多年來一直還未平息﹖而時事國族自此成為了我們的禁忌﹗

你知道「天安門的母親」嗎﹖還有阿根廷的 “Mothers of the Disappeared”嗎﹖我知道你不會上網,家裏只有馬力先生那份報紙。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你可以切實感受到,母親是不會不愛孩子的﹗﹗




其他閱讀:

洪一豆 十八年,血流了,傷痛何日能息

光影記事 十八年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