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7日 星期二

第一籠叉燒包的啟示


話說上個禮拜六,在一個禮拜(老師/老闆說,同一詞語不可以在一段出現兩次)無聊的搞作後,決定做個壯舉﹕在一年零五個月來(即小B出生以來)第一次去茶樓飲茶。(對於沒有工人的我們來說,帶小B去街是挺大的工程,背負的物資如下﹕粥一兜、奶一瓶(270ml)、水一瓶、尿片/毛巾/濕紙巾、Baby sling、BB車、風衣等等,還有二十多磅的小B﹗﹗)

茶樓(是茶樓不是新式的中菜館)是上過,共三次左右。不過,每次都是應約去的 --老人家生日。不上的原因室怕小B不肯坐的久。這次「冒險」是因為真的好想做點relaxing的事。

我們叫了一籠叉燒包,打算邊餵小B吃粥邊自己吃,省點時間,以免夜長夢多。怎知,當叉燒包端上來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使人吃驚的事﹕小B居然指着那離開她兩呎多遠的叉燒包說﹕包包,BB食包包。我兩當時真的目定口呆﹗﹗﹗

……

對於大人來說,叉燒包當然是包,但對於每沒有吃過叉燒包的小女來說,「包包」和「叉燒包」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她只見過白方包、排包和三次壽包,怎會知道那是包包﹖要知,歸類是需要一定的邏輯能力的。

不是說小B的能力過人,只是說,其實我們對小孩子有很多的偏見,以為他們甚麼都不會,甚麼都需要成年人干涉、高高在上的教導、栽培、甚至控制﹕比如說為了不准他們經常「藉」哭鬧來達到要求,便要「狠狠的」裝作聽不到他們哭,使他們以後不會哭鬧。但是,小孩子不會說、說不好,除了哭以外,還可以怎樣表達﹖

細想便知道我們所持的雙重標準﹕我們一方面假設小孩是「古惑的」,會用詭計達到目的﹔但令一方面卻假設他們是無知的,所以要設法加以控制,使他們符合我們的不合理期望。我們一方面小看他們,另一方面卻用成人世界的奸險論來看他們,與他們角力,把辦公室政治遊戲帶到家裏。就算他們有哭的目的是要得到我們的一些關懷、照顧,那也不算是罪吧﹗

小B正是那些自出生便經常哭,半夜也哭的BB。雖然,我們因此花了很多心力,睡少了好多時間、多了好多黑色素、心火盛了好多、架也吵了多了、耐性也漸少,但我們仍然相信父母應該用包容、愛心去對待小孩。如果連骨肉都不相信,這世界真的是太冷了﹗

請不要小看小孩子,也請勿把他們當「成年人」看待吧﹗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無題





雖然我很討厭你,但我已將你消費掉了......

沒有各大傳媒機構、政客/棍、有些飽學之士、利益集團、「民眾」等等,又怎會成就了這次「民主」里程碑呢﹖多謝晒﹗唉﹗

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我的三月在哪裏

(一)
Jean Baudrillard 逝世。我沒甚麼唸過Baudrillard的理論,但我想如果他來香港的話,一定會如其他論者所說的,驚訝他的理論與香港環境之吻合。1

因為,那些主流傳媒、特首候選人,以至所謂專家都言之鑿鑿所說的那一場選舉根本沒有發生過。誰選誰﹖但大家都精神分裂的說這場辯論怎樣怎樣,那個候選人的表現怎樣怎樣,你會投/支持誰?曾蔭權真的變成了要爭取連任,梁家傑也變成了挑戰者呢!

真是,除了我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空間變成了比真實更真的hyperreality外,;連我門的民主都給約化為比真還真的simulacrum。很多人口口聲聲說這圈子「選舉」,於是,它真的變成了選舉!!

(二)
曾某說,要在任內「解決」普選「問題」。
普選根本不是問題,普選的重點只有一個﹕有與無。把它問題化只是把它當成了很複雜的問題,拖延實行。
更離譜的是﹕他在回應3.18遊行的說﹕爭取普選是八十年代以來的問題,他「如果」能夠連任(「真」到你不信)會在任內搞定。
先不談八十年代所爭取的普選跟現在的在歷史背境上的差異,這樣的把事情非歷史化的說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淡化現在爭取普選的訴求,把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滿約化成「歷史遺留」的問題而已。

(三)
熊貓,徐步高、梁成恩、冼家強、曾國衡……熊貓,徐步高、梁成恩、冼家強、曾國衡…………熊貓,徐步高、梁成恩、冼家強、曾國衡……


……

(四)

我們寧可相信「虛擬」,活在「虛擬」(虛擬的選舉/辯論、「民主」、專家、「魔警」案報道、消費生活/空間、「經濟」增長…..)也不願意投身現實吧!

事情只給約化成一幅幅的影像被消費掉,而這場hyperreal選舉也就被挪用,造就當權者把它納入官方話語說成了香港民主路上的里程碑!

曾蔭權、主流,媒體和一眾其他利益各方就借梁家傑成就了自己﹗﹗

後記

見到老曾在電視特輯訪問中數有甚麼「第一次」那副假戲真做的嘴臉,真倒胃﹗
難得那些媒體、所謂「學者」對這次「選舉」那麼正面,真是……


1.見明報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生活」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回家的感覺真好


每天過著重重複複的生活,對著那些可有可無、不帶腦袋 的人......

不過,每當想起下班後可以見到小B女和老婆就甚麼悶氣都可以暫時忘記。小B女現在十五個月大,自四五個月大起每當我踏進家門她便會用尖叫聲歡迎我,而且會用那修長的小食指指著我。現在每聽到鎖匙聲更會走到門前大叫「爹爹」,很是lum人。

有時候,適逢老婆帶小B落街,如果我又剛好下班,她便會帶小B到火車站接我。然後我會輕拖小手坐車回家。總之,看著小B從麵粉般的初生嬰兒到會眼定定看著我,到對著我笑,對著我叫爹爹,到張開雙手要我抱、到開聲叫「爹爹抱抱」,再到現在要拖著我散步和差不多每天都學會新的說話和行為,那份喜悅和滿足感真的難以形容,甚麼辛勞都是直得的!

不過,身為全職媽媽的老婆的付出和犧牲真的要另書才能說個清楚!!一句感謝實在太貶低了女性的地位了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偉大的影像和心靈


梁文道談James Hachtwey和關於他的紀錄片,「中的」﹕


可能你听过这样的一种诡局:报社接到消息,有人在一座大楼顶上徘徊,大概是要自杀。当一个记者首先到达现场的时候,那人已经把半个身子挂在栏杆上,随时就是要摔下去的样子。作为一个记者,责任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计算过各种角度,拍下完好无缺的照片,让读者看到实况。但作为一个人,他却应该本于良心,劝阻这个自寻短见的人,甚至要掌握最佳的时刻出手救人。如果想当个称职的记者,就要背上泯灭良知的罪疚;如果听从自己的恻隐之心,那又不大像个专业记者了。如果你是那个记者,你会怎么办?

  瑞士导演克里斯帝恩·弗莱(Christian Frei)的新作《战地摄影师》所要处理的,就是这种对人性的巨大试炼。片首引用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说这句话的卡帕最后也就是因为站得太近才死在战场上。这部得到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作品,其主角詹姆斯·纳希微(James Nachtwey)又是另一个总是站得太近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总是叫人一见难忘,那些被弹火毁去脸容的小孩,颓垣败瓦之中踽踽独行的老者,牧场上兀自焚烧的茅屋。不仅让举世的纪实摄影记者赞叹其构图的精准完美;更使得所有生活在安逸之中的凡人如我,顿时被这繁华幻象外的另一种现实深深刺伤。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是导演把一个微型摄录机架在纳希微的相机上面,使观众好像代入了他的身体,与他从同一个视角观看眼前的乱象。又因为这个摄录机的镜头是装在相机的后方,所以它录下的所有画面都包括了纳希微自己的相机和他按快门的手,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疏离效果。例如有一个场面讲的是波斯尼亚一群妇女,因为目睹亲人的尺体被抬了回家,痛哭至失声。本来是很容易令观众投入感动的,但我们总是看到纳希微的相机在画面下方前后挪移,他的手指咔嚓一下又咔嚓一下地按动快门。导演甚至用另一部摄影机拍下纳希微不时拿出测光机测试光暗度的动作。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这群丧失至亲的妇女面前,令人不禁怀疑这时仍可冷静地取角拍照的摄影师到底还算不算人。

  但在电影里面,我们知道纳希微其实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反战摄影师”,而非一般战地摄影师。他总是想透过照片去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还有这种非人的生活,赤裸的罪恶。但他越想达成目标,他的照片就得拍得越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沉默而冷静的人,愤怒和伤痛全在作品里,镜头下的纳希微不哭不笑不语。当其他战地记者聚会时大口喝酒以宣泄压力,他总是喝几杯白开水。他已经成为炼狱里逡巡的寂寞鬼影。但他还是说了一句话:“作为摄影师,最难受的莫过于觉得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上。这令我每天挣扎不休,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让个人野心盖过真正的同情,我就出卖了灵魂。”

後記﹕

真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James Nachtwey 的人道精神很叫人敬佩。在電視看過這齣紀錄片,事後友人問,那攝影師用的是Canon EOS 1v 還是1n,鏡頭是EF 16-35 L還是鏡王 EF 35 L。好納悶!

Nachtwey 當初是Magnum Photo 的成員,後來創立了 V II Photo。可以click左邊的強力推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
忘了出處﹕http://blog.sina.com.cn/u/470130f3010001iw

不是憐憫—活在西九







最近神志不清,但這個活動真值得推薦!
主辦單位是社區組織協會。資料很詳細見http://www.soco.org.hk/117/

每當談到對弱勢社群態度,我們就已經站在外人的角度看。問題是,往往會抱著一個同情憐憫的眼光, 很多時候,表面的關心只會把被觀看的主體變成了一件spectacle。雖然,這個活動有展覽,但當中利用居民生活的活生生的空間為場景是一項挺好的嘗試。儘管,仍是以「參觀」的方式進行,但藉著與「當事人」和實質空間的緊密接觸,相信impact會比較大。 居民在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製作裝置和其他活動,也把「當事人」與展覽結合,使整個活動能夠從生活出發,產生互動。


我想,其他人的苦不應該成為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也不應只成為珍惜生命的佐證。起碼,關心是行動!
除此以外,主辦單位社區組織協會也出了專書。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初聽Keith Jarrett


可能遲了幾十年。

初聽Keith Jarrett才是早一陣子的事。某天在疲憊過後夜闌人靜的時候,收音機傳來了動人心坎的的琴音。曲目是彈蕭斯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的前奏及賦格曲選段(Preludes and Fugues 要試聽,可以到Amazon. )。Keith Jarrett的的琴音,是那麼純真、無邪、純潔,就好像小孩子彈的聲音一樣,把我從白天的種種不安、困惱和憤怒中解放出來。把我提升到另外的境界,可以從另一個高度看自己的生活,看到使自己心煩意亂的事務的瑣碎,自己的渺小和世界觀的狹隘,然後,生命層次的豐富!



此碟暫時還沒買到(香港的唱片店貨品的availability真有問題),不過已有另一張經典The Koln Concert,要慢慢聽,去體會才行。

小圈子

最近,總是看到圈子!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小圈子推舉答問大會印象

最有印象的一句:

范婦人:唔該工作人員協助梁議員/選委離開。
小圈子選舉的特點給表露無遺!

最大的啟發:

叫失業的人放心,有好多基建等你去做。
(那些基建最後得益的是誰?對環境/「藍天」的影響如何計算?)

普選可以改善民生 !!??

只管皮笑肉不笑的人很叫人倒胃,有問必敷衍了事,更凸顯其無能和自恃。

誠懇和虛假立見,政治新丁居然打敗恃強老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