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第一次登高--道風山






2009年12月某天,我們一家人第一次登高,在沙田道風山上,小B正嘗試捉摸園境發出的水氣.

山上也很大霧.



從另一邊下山,20分鐘便到達了新城市廣場了。



柯達Tmax 400黑白菲林,沖曬店掃描.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都說人要對自己真誠,活出自我。
當我想的時候,才發覺原來在一層層面具下,還是面具
還有別人的想像

回望走過的歲月
還有藉口惰懶放棄嗎?
我又不是你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if...




這兩個禮拜香港發生了令人振奮的事,群眾力量似乎漸漸壯大。許多人都vote with their legs。我看見了香港的希望。

我自己呢?以為人父四年,家人年紀也漸大,要處理的事也日漸增加。這真是不無感慨!

這兩個禮拜患了感冒,加上之前感到和大壓力,連日受胃痛煎熬。早前前腳底除疣手術的後遺症又令足踝不慎扭傷。家事太忙,一直沒有好好打理傷患,昨天疼痛難耐,走路也痛,始找物理治療師協助……現在要戴著護踝走路,隔天做物理治療,治療師說最少要3至4個禮拜才可以消炎呢。

剛才說的家事其一就是決心調校小B的作息時間,把睡覺時間從之前的12點提早到9點半。我們也早了上床,不過好多照片也就沒有時間整理,家中的膽機也開少了很多。也好,可能因為早睡了(其實在為人父親之前,最遲11點左右便睡),所以心情也開朗了,心眼看到的事物也多了很多呢。

另一件事是岳丈兩個禮拜前懷疑患癌,一家人正設法找私家醫生診斷,上個禮拜六晚看着電視為中環發生的事心情起伏之際突然接到岳母來電,說岳丈進了醫院。第二天醫院給了home leave,戴着尿袋回家自理(因為專科醫生要禮拜四才會巡房,所以着他今天回醫院見醫生)。

儘管老生常談,不過最近不斷好認真的提醒自己,該做的事,做吧!做人,也應謙厚包容,珍惜有緣人!人生有多少個明天?走筆至此,又想起年前詹宏志人生一瞬教曉我的西諺 :if the young only knew, if the old only could. (詹譯:但願少年有知,但願老者能為。)[L1]

趁現在還有機會「知」和「能為」,與有緣人共勉之。

[L1]1.葉輝先生的書到用時也有提及Doris Lessings的If the Old Could
PS 我居然忘了上個禮拜四晚赴舊同事的退休晚宴呢,真冒失,我可沒試過爽約呢!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炒栗子的氣味



冬日,下班車站傳來炒栗子的氣味。從小販買來的栗子,用紙袋裹好,那氣味令人想起童年簡樸的快樂。

不知道,到了小B可以自己買栗子的時候,這古老行業還在嗎?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AMK History


我是向維港唱片http://www.harbourrecords.com/content/main.htm直接購買的,在火車站交給我的是一位叫阿澤(CHAK)的年輕人,他也有份參與這套boxset的remaster的.有理想,雖然前路渺渺.臨走時我不大恰當的拍拍他的肩膊說:"努力呀!"
最喜歡-浪漫是你的本性


人生只剩下一堆數字

調查﹕80後僱員抑鬱較多 機構料因「上位」機會遜其他年齡層
(明報)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一項「僱員正向心理」調查發現,「80後」員工的希望感、快樂指數和焦慮抑鬱狀况均比「X世代」(29至44歲)和「嬰兒潮世代」(45至63歲)低,具中度或嚴重抑鬱徵狀的「80後」比同類的「嬰兒潮世代」多一成,估計是由於「80後」較難「上位」,事業欠發展機會

負責調查的基督教服務處附屬公司「僱員發展服務富達盟信顧問」,去年9至11月主要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402名在職僱員,受訪機構主要為大專院校和大型企業。受訪者中「80後」、「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分別佔兩成、五成及兩成,其餘則沒有透露年齡。

調查根據心理學家Rick Snyder制訂的0至64分度尺量度「希望感」,當中包括「目標」、「策略感」和「意志力」3個元素。受訪者平均分為49.44,高於Snyder歐美研究得出的整體平均分48分。不過,「嬰兒潮世代」中兼具「策略感」和「意志力」的受訪者達逾82%,比同樣兼具兩者的「80後」高出20個百分點;而沒有「策略感」但具「意志力」的「80後」則較同類「嬰兒潮世代」人士多3倍。張瑜表示,這反映「80後」即使有意志力,仍需要得到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建議僱主建立「師徒制」,讓他們承傳「嬰兒潮世代」的經驗。

快樂程度低於平均

調查亦根據Dr. Lyubomirsky於99年制訂的「主觀快樂測量表」量度受訪者快樂程度,發現「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得分為4.54.45分,但「80後」得分為4.14,低於平均的4.5至5.5分。調查再根據「醫院焦慮抑鬱測量表」量度受訪者焦慮及抑鬱徵狀,發現近四成「80後」有中度或嚴重焦慮徵狀,有相同程度徵狀的「嬰兒潮世代」只有兩成;而「80後」有中度或嚴重抑鬱徵狀的佔一成,但「嬰兒潮世代」受訪者沒有人有相同程度徵狀

---------------------------------------------------------------------------------

拜託,難道要你告訴我媽是女人乎?在社會各方面,上位的全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早出道的對後來者的壓抑,其實有目共睹。但這不光是世代的問題。換個角度看,這是掌握社會資源的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排拒他者的權力遊戲。現今在社會上指指點點的「老師」、「師傅」,不正是上了位、有權力掌握社會資源的人嗎?不單80後,香港大部分人根本都活在形形式式的焦慮下:從早上張開眼開始,我們就面對無助。為甚麼睡眼惺忪便要趕上班、不人道的被集體運輸、應付無可能做完的工作、面對上司的刁難……?為甚麼辛勞掙的薪水連買一呎地(不是土地)都不夠,還要我們安居樂業?為甚麼到政府醫院看病會變成活化石、人球,一點尊嚴都沒有?……而且,大部分人都看到,自己的將來是除了漆黑一片之外,還是漆黑一片!更遑論我們的下一代……

這不是純粹世代不世代的問題,而是公義。只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敢,也許不明白為甚麼要走出來說我們要的是公義、公平的社會制度。政府要為香港人做事,不是在加深或利用矛盾。

我們窮一生的精力、時間,放棄和犧牲了太多了,為的就是那實用面積不實用的幾百呎空中樓閣。那連土地都稱不上的單位。我們的生活只有越來越快,跟不上的,請別攔路。現在,有些人不想遭人連根拔起,與一輩子生活或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永別,難道就是阻礙發展嗎?

難道人生就只剩下冰冷的「指數」?「人」是有血肉靈魂的! 約化為數字便可以簡單化加以解決吧!所以,雖然我們不知道4.14與4.45及4.5之間的分別有多大,可是這已經不重要了。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轉貼-有人在「反高鐵」嗎?/文﹕梁文道

【明報專訊】寫這篇東西的時候,我人在北京。想起第二天搭機回港,不免就要感到一絲輕微的痛苦。航程3小時半,加上前後的陸路交通,和入關候機的時間,足足就有8個鐘頭那麼多了。我每個月往返北京一趟,每趟來回要在交通上用掉16小時,假如有更快捷更方便的方法,那該有多好呢?不過,要是這個不知為何物的新方法必須耗用大量公帑,甚至還要一些在老家住了幾十年的人連根拔起,我就得想想它到底值不值得了。比如說我這種人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果實能不能惠及所有受到影響的人呢?他們的最後所得又能不能彌補他們將要失去的一切?如果我辯稱那套新的交通方法可以為大家帶來「長遠利益」,我是否有責任說明那究竟是什麼利益,它的分配合不合乎正義原則呢?同時,我的對象還得同意我給出的理據;就算我說得再有道理,只要他們不贊成,我們這群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霸王硬上弓吧?

同樣地,如果我能更迅速更舒適地到達廣州,把整個珠三角納入我的「一日生活圈」,上午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中午和朋友在深圳談項目,下午就能回到香港做節目,這當然也是件好得不行的美事。但為什麼我的生活要比菜園村居民的生活更重要,重要到要他們棄家園,好來遷就我想快上一小時的欲望呢?

對於香港公眾來說,直到目前為止的所有支持高鐵政府方案的意見,都只是一堆抽象的模糊名詞。這些名詞都很美好很宏大,但它們的具體所指卻不是人人都能摸得清楚的,更不要提它們根本還沒經過各種正義原則的檢視和辯析了。例如「加速融合」到底是怎麼個融合法?又如「一日生活圈」,是誰需要擴大一日之內的生活半徑?他又能為大家帶來什麼呢?

政府和建制派一直警告大家香港快要被「邊緣化」了,他們說的沒錯。可香港的邊緣化絕對不是因為香港少了一條高鐵,反而恰恰是政府和一群既得利益集團多年來的短視和倒行逆施,死死抱住高地價結構不放,在金融業上孤注一擲,什麼高科技產業和創意工業不是淪為空談就是蛻變為改頭換面的地產項目。有了高鐵,香港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用句大白話講,既然你們自己就是香港「邊緣化」的罪魁禍首,你就唔好搵呢句說話「大」我。

妖魔化反對者

無助解決問題

在這場蒼白的語詞口水戰裏,最常見的一條邏輯就是把支持政府方案等同於「支持興建高鐵」,再把「支持興建高鐵」等同於「支持發展」。於是任何對於政府方案的懷疑和反對意見都莫名其妙地被簡化為「反對興建高鐵」,所以提出這些意見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打成「反對發展」了。因此我們才會看到一些支持政府方案的意見並不是在說明政府方案本身有多好,反而是再三強調高鐵的必要。他們完全忽略了在所謂的「反高鐵陣營」裏面真正堅定反對興建高鐵的,其實只是一部分人,卻一股腦地把所有不同看法全都妖魔化為反對高鐵的反發展憤青。對於那些根本不在原則上反對高鐵的「反政府方案人士」來說,你不厭其煩地講述高鐵的妙處,無異於誤中副車;但對不明就裏的一般讀者而言,那就是混淆視聽,使他們誤以為如今真有這麼一大幫人置香港「長遠福祉」於不顧了。

「發展」總是正面的,所以當表面上是支持高鐵實質上是支持政府方案的意見竊據了「發展」的高地之後,就不只能妖魔化對手,還能催促立法會盡速通過高鐵撥款了。因為「發展」那麼美好,我們又怎能不快快發展呢?

馬家輝兄把這次有關高鐵的爭論比作西九龍文化區事件的再版,理由之一正是當年政府也是未經詳盡的諮詢和公共參與便急推計劃上馬,親建制言論也是照樣把反對人士說成反對「發展」。直到今日,西九龍文化區仍未動工,就有不少人總是以大陸比較,說什麼人家的歌劇院藝術館早已遍地開花,我們的西九仍是荒地一片,藉此譏刺香港的速度之慢效率之低。他們好像看不到大陸那些宏偉的新興場館落成啟用之後留下了多少問題﹕有的管理不善,軟件跟不上硬體;有的變成了富人俱樂部,一般百姓無緣問津;還有的根本就是空洞無物的大白象,徒具裝飾功能。這一切全拜官方急速發展之功。要跟以「發展是硬道理」為圭臬,以速度超人著稱的中國大陸比快,怎麼會是香港該走的道路呢?正是那種「先砸個100億再看划不划算」的心態才造成了今日遺禍重重的三峽工程,難道香港建高鐵還要先丟個600億再向大家解釋高鐵的種種影響嗎?

更有報道稱政府設計了1小時多的Power Point展演,許多媒體及政壇人士看了都頗受打動。這種新聞真是匪夷所思,彷彿要讀者完全相信記者的感受,他說自己被說服了,讀者也最好跟感動。假如政府真有這麼好的展演,它怎麼不在全港19區大開town meeting,讓大家都感動一下呢?

在香港廣受宣傳的武廣高鐵其實已在內地引來一些反思和質疑了。例如發行量第一的《周末畫報》便在1月9日出了一篇題目叫做〈『被高速』﹕效率與公平的選擇〉,它在開頭稱讚「中國又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紀錄」,用無匹於世的效率成了高鐵之後,就毫不客氣地批評「其全程一等票780元人民幣」叫人吃不消,還說「武廣高鐵沿線將停運13對普通列車,更讓不少民眾的心涼了半截」。最後的結論是「一葉知秋,武廣高鐵的『被高速』,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天平的傾斜」。包括《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兄在內的許多「記者」體驗過武廣高鐵之後,都寫下了聲情俱茂的報道;他們怎麼會聽不到這些主流媒體上都見得的聲音呢?

香港勝在後悔前就開始質疑

不用米已成炊才反思

香港的真正優勝之處,在於我們還能在後悔之前就開始質疑,用不在米已成炊之後才紛紛反思。我們可以在發展之餘思考發展的意義,豐富發展的內涵與面向(保育菜園村為什麼就不能也是一種發展呢?);可以在追求效率之餘不忘公平尋找把長遠利益普潤到每一個人身上的方法。要是我們輕易放棄了這點優勢,在政府仍未徹底公開一切資訊,在市民仍未充分知情完全參與的情下,就用一堆空洞的言辭強推一項大型的基建計劃,那麼香港還叫做香港嗎?那麼我們還不如搬到廣州,反正高鐵通車之後,我可以把香港放在我的「一日生活圈」內,不是嗎?

梁文道
文化評論人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二0一0年一月八日-反(思)高鐵

工作纏身,明日去不了立法會。我會在這裡支持各位的。其他的人,也好應該拿出良心,認真思考香港的路,不要遭人矇蔽。

PS:弟弟也是八十後,他無論在個方面都較我積極得多。所以,請別再陷入世代論爭的圈套,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