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誰的好處



做父母好難。父母那輩人那有時間向這個問題,他們敬業樂業,不怕艱辛,不問收獲,只惦著把孩子養大。只是卑微的希望子女長大可以自力更新而已。

我們這一代父母,在相對富裕中長大(其實老婆以前的家景及不上我,岳父岳母要一手帶大六個兒女),反而對未來更加無信心。雖然,好多的文化研究理論均在在告訴我們,我們內化了社會的大話語,總覺得身處的都市充滿危機,無論是健康、職業前途、治安生命財產等等均朝不保值。

老實說,我也沒有甚麼way out。只是最近跟幾個輩份差不多的老朋交流兒女經後有點納悶,想說說而已。

1. 名校的迷思:R和我都不約而同的期望兒女進名校。我們都是名校出生,所以明白名校就如名牌衣服一樣,品質總有個譜。這裡說的品質不光是成績,更重要的是校風。世風日下,最怕將來學壞(給傳染壞的價值觀?)。

2. 要有「一技之長」,方便戰勝對手,順利登陸:以前所謂的鋼琴、小提琴已經不合時宜。色士風、二胡等較冷門可能更著先機。數學也是高增值技能。好多幼稚園都以自己的數學及英語成績招徠,而且並非靠吹,而是甚麼Cambridge、Stanford等名牌大學的公開試等認證。

父母都擔心子女不夠人家的強,所以每個週末甚至晚上都替他們安排林林種種的課程。我這些老友都說,禮拜六日比平常更累,錢也花了很多在這些增值項目上。(不敢生小孩的朋友可能正慶幸自己做出英名的決定,可,都是基於一個「怕」字!)

加上父母在金融海嘯等等衝激中,都擔心自己所擁有的「偽中產」生活會灰飛湮滅,老來悽涼,而遲生育和對前途的悲觀,也就使人對晚景更欠樂觀。……種種來自社會的不安全/威脅均使現今的父母手足無措。

不過,生命力不就是磨練出來的嗎?只要看看上幾代人,就知道現今的景況也不算太壞(起碼我和我的朋友都如此)。老實說,我們這些要求「無菌培養」的家長,就算要孩子從事失敗中學習,也不忍心讓他們跌得太傷吧。

儘管社會真的變了,可我心底裡總有道好弱的聲音在告訴我:把生活放慢一點吧,你寧願你的孩子有自信、開朗、對世界有童稚的好奇心,還是唯命是從、「成績」好、空有一身武藝卻不享受生命?

後記:
最近後知後覺,從許寶強教授《告別犬儒--香港自由主義的危機》一書知道了Carl Honore In Praise of Slowness: Challenging the Cult of Speed Under Pressure: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the Culture of Hyper-Parenting ,已經經書店訂購(這樣好的書居然沒現貨),希望有點啟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