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上個禮拜六,在一個禮拜(老師/老闆說,同一詞語不可以在一段出現兩次)無聊的搞作後,決定做個壯舉﹕在一年零五個月來(即小B出生以來)第一次去茶樓飲茶。(對於沒有工人的我們來說,帶小B去街是挺大的工程,背負的物資如下﹕粥一兜、奶一瓶(270ml)、水一瓶、尿片/毛巾/濕紙巾、Baby sling、BB車、風衣等等,還有二十多磅的小B﹗﹗)
茶樓(是茶樓不是新式的中菜館)是上過,共三次左右。不過,每次都是應約去的 --老人家生日。不上的原因室怕小B不肯坐的久。這次「冒險」是因為真的好想做點relaxing的事。
我們叫了一籠叉燒包,打算邊餵小B吃粥邊自己吃,省點時間,以免夜長夢多。怎知,當叉燒包端上來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使人吃驚的事﹕小B居然指着那離開她兩呎多遠的叉燒包說﹕包包,BB食包包。我兩當時真的目定口呆﹗﹗﹗
……
對於大人來說,叉燒包當然是包,但對於每沒有吃過叉燒包的小女來說,「包包」和「叉燒包」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她只見過白方包、排包和三次壽包,怎會知道那是包包﹖要知,歸類是需要一定的邏輯能力的。
不是說小B的能力過人,只是說,其實我們對小孩子有很多的偏見,以為他們甚麼都不會,甚麼都需要成年人干涉、高高在上的教導、栽培、甚至控制﹕比如說為了不准他們經常「藉」哭鬧來達到要求,便要「狠狠的」裝作聽不到他們哭,使他們以後不會哭鬧。但是,小孩子不會說、說不好,除了哭以外,還可以怎樣表達﹖
細想便知道我們所持的雙重標準﹕我們一方面假設小孩是「古惑的」,會用詭計達到目的﹔但令一方面卻假設他們是無知的,所以要設法加以控制,使他們符合我們的不合理期望。我們一方面小看他們,另一方面卻用成人世界的奸險論來看他們,與他們角力,把辦公室政治遊戲帶到家裏。就算他們有哭的目的是要得到我們的一些關懷、照顧,那也不算是罪吧﹗
小B正是那些自出生便經常哭,半夜也哭的BB。雖然,我們因此花了很多心力,睡少了好多時間、多了好多黑色素、心火盛了好多、架也吵了多了、耐性也漸少,但我們仍然相信父母應該用包容、愛心去對待小孩。如果連骨肉都不相信,這世界真的是太冷了﹗
請不要小看小孩子,也請勿把他們當「成年人」看待吧﹗